经管暑期“三下乡”|情系三农.青春奔赴乡村(一)

作者: 时间:2025-07-16 点击数:

为让青春与乡土共振,用所学赋能乡村发展,2025年7月12日,漫步这片熟悉的土地,我探寻着乡土深处的底蕴,尝试用直播为家乡助农。从田间地头的物产到直播间里的推介,这段旅程让我走出书本的局限,在乡村大地上真切触摸到“三农”的温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也让我对家乡的爱与责任愈发厚重。

一、重识泗水:家门口的宝藏天地

从小在泗水长大,总觉得家乡的泉、家乡的田是再寻常不过的风景。这次实践,我带着“调研者”的视角重走家乡,才发现身边藏着这么多“宝藏”。

    泉林镇的泉群依旧灵动,清冽的泉水顺着石渠蜿蜒,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小时候戏水的泗河岸边,垂柳依依,新立的“泗水十景”解说牌,把“桃溪春汛”的典故讲得鲜活——原来这片水土,自古就擅长孕育甜美的果实。

    东山坳的桃园是眼下最热闹的地方。青中透粉的蜜桃套着雪白的防虫袋,在枝叶间沉甸甸地晃悠,指尖轻轻一碰,就能感受到饱满的弹性。大爷踩着露水在园里转悠,粗糙的手掌抚过桃枝,声音里满是疼惜:“你看这桃,绒毛都带着光,再等十天半月,糖心能甜到流蜜。”李大爷在在念叨:“镇上的收购价压得低,快递又怕磕坏了品相……”

望着满园即将成熟的蜜桃,像藏着一整个夏天的甜,却被销路困住了脚步。那一刻,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这些沾着泉水灵气、晒足日光的桃,得让更多人尝到才对。我摸出手机,暗暗打定主意:先把桃园的故事讲出去,让泗水的甜,顺着信号传得远些,再远些。

二、直播带货:把家乡的味道送出去

直播那天,我站在特色基地前,有些紧张又满怀热忱地开场:“家人们!大家好!我是甲佳,土生土长的泗水人。带大家看看咱家乡的宝贝!”镜头对准枝头,刚采摘的蜜桃裹着细密绒毛,粉白果皮泛着自然水光,轻触之下便能感知果肉的饱满弹性。我举起一枚对半切开的鲜桃,橙黄果瓤间流淌的糖心清晰可见:“各位看,这就是泗水泉水滋养的蜜桃,甜度能达到18度以上,入口时那股清甜,是这片土地独有的馈赠。”

话语间,儿时帮大爷摘桃的记忆涌上心头。那时大爷总将最熟软的蜜桃塞给我,粗糙的手掌抚过桃枝:“咱这泉眼水养出来的果,带着灵气呢。”镜头转向包装好整齐码放的桃子干,琥珀色的果肉裹着轻薄糖霜:“这是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桃子干,去皮去核后以泉火慢烘72小时,保留鲜果80%的养分,酸甜平衡得恰到好处,是咱泗水人待客的佳品。”

  我举着桃子干,一边展示产品,一边分享背后的故事——农户酷暑摘桃的辛苦,手工作坊传承的坚守,泗水山水赋予物产的独特风味。一场直播下来,虽订单不算多,却让我收获满满。有在外打工的老乡下单后留言:“看到你直播,想家了,买包桃子干尝尝念想。” 还有网友说被种草了泗水,想来实地看看。这些反馈,让我明白直播传递的不仅是物产,更是乡土的温度与乡愁。

三、学思践行:在乡土汲取成长养分

这次实践,于我而言,是一堂深刻的“乡土实践课”。曾经困在书本里的理论知识,终于在田埂与直播间里找到了生根的土壤——我不再是旁观的“理论者”,而是真正成为了乡土发展的“参与者”。

与大爷在桃园里的交谈,让我读懂了每颗蜜桃背后的辛劳:从疏花疏果到防虫套袋,300天的照料才换来一茬好收成;直播时面对网络卡顿、订单处理等难题,逼着我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方案,将课堂上学的新媒体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助农力量。

  脚下沾着的泥土、掌心握着的桃枝、农户眼里的期盼,都在教会我:成长从来不是单向的汲取,而是用真诚与专业回应土地的馈赠。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正藏在扎根乡土的每一步里。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旅游路东首4657号 版权所有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