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哀思献忠魂——建筑经济管理系学子清明节致敬英雄

作者: 时间:2024-04-05 点击数:

 

  在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槐荫广场,有一座青松翠柏环绕的“四五”烈士纪念碑,该碑是为纪念1931年4月5日在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的22位革命烈士而修建,碑身背面镌刻着22位革命烈士的名字。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邓恩铭,他16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以时空对话这种特殊形式走进历史,走进青年楷模邓恩铭。

    邓恩铭生平简介

邓恩铭(1901年1月-1931年4月5日),又名邓恩明,字仲尧, 水族 ,出生于贵州荔波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13位代表之一,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

1920年11月,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人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亲切接见。1925年2月,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1929年1月19日,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入狱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和战友们被押到济南市纬八路刑场,慷慨就义,时年30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崇高理想

1917年,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开始阅读《新青年》《新潮》等刊物,思想有了较大飞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邓恩铭在济南学生运动中的表现尤为出色,其爱国情怀与组织能力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

在一中求学期间,邓恩铭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齐鲁书社是他常去的地方。在这里,邓恩铭大量阅读了介绍苏俄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还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伙伴,王尽美即是其中之一。这群少年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成长起来,并组织成立了“康米尼斯特学会”(即共产主义学会)。为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广泛吸收革命青年,邓恩铭、王尽美等在1920年11月成立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1921年一大召开,邓恩铭被推荐作为济南代表与会,成为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邓恩铭对革命的态度是坚持到底、义无反顾的。1925年5月和11月,邓恩铭两次被捕入狱,虽在组织和家人的营救下出狱,但艰苦的环境和常年的奔波让他患上肺结核病和颈部淋巴结核病。即便身患重病,即便家人一再反对,只要身体稍有好转,邓恩铭便又投身到党的工作中去。

革命活动

1929年1月7日晚,邓恩铭从淄博矿区赶到济南,来到商埠纬一路的一条胡同,同负责党的秘密联络工作的余修同志碰头,他说:“王复元叛变投敌,他知道你的身份和你目前的活动,现在情况紧急,你必须马上离开这里,不能迟于明天清晨。”并嘱咐余修把重要文件马上毁掉。余修希望邓恩铭和自己一同转移,但被邓恩铭回绝了。邓恩铭为保护和安置济南一大批革命力量,在他人安危和个人生死面前,他选择了前者。1929年1月19日,他不幸落入敌人手中。

起初,邓恩铭虽多次残酷审讯,但并未暴露。他主动担负起领导狱中斗争的艰苦重任,组织成立狱中党支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狱中斗争。邓恩铭与狱中党员认真分析形势后,前后组织两次越狱。7月21日晚的第二次越狱,在邓恩铭的指挥下,难友们有计划地控制了两道大门,同敌人展开激烈搏斗,难友们伺机冲上大街,分路疏散。由于邓恩铭受刑过重,身体虚弱、行动困难,他被敌人捕回打入死牢。

邓恩铭被捕入狱后,面对酷刑折磨咬住牙关,在狱中还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组织了两次越狱斗争,使部分同志得以脱险。

主要诗作

殉难前,邓恩铭强忍着病痛给母亲写了题为《诀别》的诗: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旅游路东首4657号 版权所有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