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红色实践团满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冒着酷暑继续踏上意义非凡的红色研学之旅。此行的目的地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圣地——泰安市岱岳区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在这里,成员们沿着历史的脉络,缓缓前行,重温那段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让红色基因在行走的课堂中如璀璨星辰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踏访红色旧址,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团成员们轻轻踏入纪念馆的那一刻,时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瞬间回溯到87年前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1938年1月1日,在徂徕山西麓那座古朴宁静的四禅寺内,160余名英勇无畏的抗日志士,手持简陋的大刀、长矛,以及老旧却承载着希望的步枪,在凛冽的寒风中,高高举起紧握的拳头,庄严宣誓。那激昂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至今仍在人们的心中回荡。

展厅内,一件件珍贵的展品静静陈列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泛黄的起义宣言,纸张虽已脆弱,但上面的字迹却依然刚劲有力,那是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而发出的呐喊;锈迹斑斑的武器,虽已失去了往日的锋利,但却见证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战士们穿过的补丁军装,每一处补丁都承载着艰苦岁月的痕迹,诉说着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成员们静静地驻足凝视,眼神中满是敬畏与感动,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省委书记黎玉宣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时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那一刻,仿佛能听见当年那声“为了民族解放,抗战到底”的呐喊,如惊雷般震彻山谷,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二、追寻战斗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寺岭村的第一枪、四槐树的伏击战……每一场战斗都是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它们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多媒体展区,动态还原的战斗场景让那段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1938年1月26日,那是一个悲壮的日子,三中队班长杨桂芳在寺岭村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毅然挺身而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成为了起义后第一位为国捐躯的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无数后人勇往直前。2月18日,四槐树伏击战打响,战士们巧妙地布置战术,炸毁了日军汽车,给予敌人重创,让山东人民看到了抗日胜利的曙光,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讲解团成员们一边认真地观看,一边仔细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不时驻足沉思,眼神中透露出对先辈们的崇敬与缅怀。他们深刻体会到,“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徂徕山精神背后,是无数先烈对民族大义的坚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种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使命。

三、传承红色火种,让青春接力奋斗
“作为红色讲解员,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学习者,更要做精神的传播者,让红色基因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发芽。”在实践活动中,成员们纷纷模拟讲解流程,相互分享着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有人说,当看到战士们用土法制造炸药的工具时,内心深受触动,更加深刻地懂得了“自力更生”的分量。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先辈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聪明的才智,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有人感慨,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信念就是最强大的武器,它支撑着先辈们不屈不挠地战斗,直至取得胜利。
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徂徕山起义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段历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成为激励当代青年前行的强大动力。他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出纪念馆,抬眼望去,徂徕山的苍松翠柏依旧傲然挺立,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红色讲解团的此行虽已圆满结束,但传承红色基因的征程,恰似一条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长河,奔腾不息地流向远方。接下来,团队将带着在徂徕山汲取的强大精神力量,继续踏上探访红色地标的征程,用青春之声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生生不息,永不止步!